上海人的一些神話
一轉眼,已經是人間四月天,在2022年最初的四個月內,有兩件事情讓上海一度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一件事是眼下的疫情,說來話長,100個上海人可能有200個傷心故事可以訴說,我就不在這贅述了。另外一件事情則是因為一部電影而引發的大家對上海的激烈討論,這部電影就是《愛情神話》。
電影《愛情神話》嚴格來講應該算是2021年作品,因為她首發於2021年聖誕節前夕,不過等她真的衝出上海,影響力擴及兩岸三地甚至美國和加拿大,那還是最近幾個月的事情。如果說最近的疫情讓上海的國際形象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電影《愛情神話》又真是把全國人民對上海人乃至上海的“羨慕嫉妒恨”推到了已經多年未見的高潮。
聽說《愛情神話》的導演邵藝輝並非土生土長上海人,但我不得不佩服她對上海的細微觀察,很難想像這是在上海生活幾年的人就能深刻把握到的,我也因此相信導演是一個真正愛上上海的人,她對《愛情神話》的投入可能也算是她對上海的愛的一種回報。
電影中有五個關於上海的細節令我印象深刻,這五個細節可能特別對像我這樣出生於上海,但又已背井離鄉十多年的人來說,尤其感慨萬千,一來感慨原來還有人記住上海以及上海人的這些特點,二來也感慨還有多少的上海特點我們還能傳承下去。
咖啡
上海人喜歡喝咖啡,全國人民都知道,有些人甚至會對此有種鄙視的態度,因為不止一個人和我提過,你們上海人,向來崇洋媚外,喜歡喝咖啡,咖啡有什麼好喝的,中國人喝茶,茶才有文化。
說這樣話的人也真是沒有境界,咖啡和茶,從來就不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那樣對立。在上海,喜歡喝茶的也大有人在,茶和咖啡都可以在上海流行,這也恰恰是上海足以海納百川的最佳體現。
電影中,從馬路邊的修鞋匠到男主角老白(徐崢飾),還有老白和李小姐(馬伊琍飾)約會,哪怕是電影結尾,都離不開“一起喝杯咖啡”這樣的細節。作為歷史上乃至今時今日仍是內地最開放的城市,咖啡是上海之精氣神所在,喝杯咖啡,氣定神閒,然後繼續幹活,上海人為全國做出更大的貢獻。
地段
上海人可能是全國人民中最講究“地段”的。
地段代表什麼?地段代表面子。上海人最愛講面子。面子又是什麼?面子即尊嚴。家裡再沒錢,出來也要有模有樣。以前逢年過節,每個上海人,無論男女老少,都會做好自己的頭型,穿新衣服,給晚輩的紅包更是免不了。“再怎麼樣,也不要給人看不起。”這是很多上海家庭常說的。多多少少上海人正是在這樣一種激勵下成長起來,然後終於做出一番屬於自己的事業。
電影中李小姐的媽媽家在永康路,這個地段在上海真是好到不可以再好。雖然走進去看看,屋子比較雜亂,面積很小,但正如老一代上海人常說的那句話“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而今你問問身邊的上海人,可能絕大多數上海人內心依然有種對浦西特有的仰慕與眷戀,如果可以選,十個上海人可能有九個選浦西,開一個玩笑,另一個上海人可能正準備出國⋯⋯
電影中的老白和李小姐住的不遠,也算是“上只角”,老白家屋頂上還有幾個衛星電視的天線,導演對這個細節的把握也是非常厲害。上海人肯定是全國最早一批自己在家裡安裝衛星電視的,尤其是在我成長的年代,哪個上海家庭可以看到“鳳凰衛視”,大家就覺得他們家好像特別厲害。因為衛星電視的事未必合法,原則上除了一些涉外小區,其他大多都是自己偷偷摸摸裝的,後來政府還專門整頓過幾次,但是依然擋不住上海人對外面世界的好奇心。當然,這在某些人看來,又是一個上海人如何“崇洋媚外”的罪狀⋯⋯
自行車與城管
電影開始沒多久就發生這樣一個重要的小插曲,可能算是“男二”的老烏騎著自行車(上海人叫“腳踏車”)去家裡附近的小酒吧喝杯東西,老烏剛剛把車在馬路邊停好,一個操外地口音的城管馬上衝上來叫老烏不要停在這邊,老烏據理以爭,結果還是不敵城管的恐嚇,乖乖騎車走人。
老烏於是對老白留下一句話,說他不能再在這個地方(上海)待下去了,他過幾天就要去歐洲。最令我驚訝的是老烏更進一步說了句,上海已經不是他的上海了,現在上海人都被其他人管起來了。
短短幾句,感慨萬千。
我相信老烏說這句話的時候絕對不是“仇外”,而老白也特別提到,如何定義上海人,上海人祖上可以說全部都是外地人。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眼下存在著許多“喧賓奪主”的問題,比如有些人覺得上海人講上海話就是“仇外”,自己也不想去了解上海的一些本地文化和習慣。久而久之,許多對立面就形成了,這是大家都不願見到的。我對這點感同身受,老烏一句“上海已經不是他的上海了”又何嘗不是今天許多香港人對香港的困惑與焦慮的寫照。
想起My Little Airport《美麗新香港》中的一段歌詞,歌中這樣唱到:“這世界只有一種鄉愁,是你不在身邊的時候,這香港已不是我的地頭,就當我在外地飄流⋯⋯”
Jimmy Choo與蝴蝶酥
上海人歷來注重生活品味。品味是什麼?品味是你對人生的一種態度。
李小姐一個月收入可能兩三萬人民幣,但她就是要拿出三分之一的錢給自己買一雙Jimmy Choo的高跟鞋,也硬是要給女兒上雙語國際學校,這些都是李小姐對自己人生的一種態度。
生活品味未必總是要花上幾萬塊錢才能獲得,比如電影中提到的“蝴蝶酥”,還特別提到上海的國際飯店的蝴蝶酥最好吃,這樣的享受其實不需要花太多錢,但也恰恰是上海人對生活品味追求的一種映射。言下之意,我要吃蝴蝶酥,就吃最好的,就吃我最信得過的,否則我寧可不吃。
這讓我想起最近疫情下的上海,有人拍了一組照片,說上海人就是“矯情”,超市裡面東西都搶光了,剩下的都是一些最便宜的午餐肉,哪怕日常用的廁所紙,最快被搶光的都是大牌子,那些最廉價的反而一直被拋棄在上海的超市貨架上,無人問津。
話說回來,李小姐也確實是典型的上海人,馬伊琍演的非常到位。劇中的李小姐特別知道如何拿捏分寸,什麼情況下說什麼樣的話,老白說他要幫李小姐買一雙新的Jimmy Choo,李小姐馬上說她自己那雙舊的鞋只不過是“淘寶貨”,200塊搞定,那是因為李小姐不想老白花錢,尤其在大家關係還不確定的時候,最好不要欠人情。
李小姐關於Jimmy Choo的這個細節其實也是許多上海人的一個性格特點。你幫我,我也幫你,但是我也不想欠你太多人情,你在上海,經常會聽到本地人說一句“伐好意思”(不好意思),這點和香港(廣東話叫“唔該”)和台灣社會的價值觀很相近。話說回來,香港和台灣在內戰後的幾代移民中,上海人也確實佔了不小比例。
老烏
最後我想說說老烏(周野芒飾)這個角色。
有些人可能覺得老白是一號男主角,因為電影英文片名“B for Busy”就是源於老白(Bai),但我倒是覺得老烏作為男二號,是給整部戲對上海的描寫和理解做了非常重要的提升。沒有老烏,《愛情神話》就只不過是一部上海弄堂市井小品,有了老烏,大家才進一步體會到上海以及上海人與世界的連結。
歷史上,上海是全國最開放的城市,也曾是全國最富有的城市,舊上海的開放(以當時上海的國際大都市地位而言)和富有(從中央銀行到上海四大家族的財力)可能連今天的香港都望塵莫及。去年不幸去世的世界著名漢學家、耶魯大學教授史景遷(Jonathan Spence)曾經還在耶魯專門開過一門關於上海的課,通過上海來解剖分析整個中國的近代史和價值觀,也可見上海對中國的重要性。
時過境遷,上海今天於全國而言依然相當重要,是內地最具國際連結的金融中心城市,而老烏這個角色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新舊上海的一種傳承。新舊交替,有很多變化,也有很多不變,比如上海人對外面世界的嚮往與追求,我不覺得這是什麼“崇洋媚外”,這反而可以理解成上海從來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最佳典範。
老烏身上有很多所謂“海派文化”的體現,比如大家常說的“洋涇浜英文”,他甚至還會講幾句法語(我在上海時就讀的光明中學,也是我的外公就讀的學校,至今仍保留很好的法語教學以及與法國一些學校師生的交流),比如他和老白的友誼,那種上海人常說的“模子”精神,即便大家沒有血緣關係,但卻因為理念和境界的一致,走到一起,兄弟情深,有難同當,再比如老烏對女性的尊敬,無論老烏交過多少女朋友,但他捫心自問都對得起每一段感情,每次都是真心付出過⋯⋯
老烏最終走的很突然,就好像上海的時代交替,忽然間,一切就停止了,然後新的篇章被打開,大家的生活還是會繼續,雖然偶爾也會想起過去的一些事情。
因為疫情的關係,我也差不多快三年沒有回上海了,電影《愛情神話》讓我重拾很多對上海的美好回憶,更何況可以一次性聽完全片差不多兩個小時的上海話對白,這也不禁令我有些慚愧,在香港一直不講上海話,自己對一些上海話的用詞都已略感生疏了。
記憶就是這樣,越來越模糊,也好像越來越深刻,但歸根究底,我們都還是會記住。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