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E CHEN

  • About
  • Blog
  • Speaking
  • Teaching
  • Research
  • Photography
  • Food
  • Contact

和她一起贏回人生

October 08, 2023 by George Chen in Hong Kong, Public Policy, Review

(為香港「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新書《誰說你不夠好》作序)

香港一直以來被大家譽為「國際大都會」, 事實也確實是這樣,許多朋友來香港,都會對香港的國際化程度留下很深的印象。大家常說香港是東方和西方文化的交匯,這是好事情,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一些因為傳統觀念而造成的誤區,比如在對女性權益的保護和尊重方面,香港依然有很多進步空間。

可能是一定程度上受到東方傳統觀念的影響,時至今日,我們時不時還是會在香港社會中聽到類似「女人就應該在家帶孩子」的說法,這不僅會加深「男尊女卑」的錯誤觀念,也會讓年輕一代的職業女性備受壓力。

過去7年多時間,我曾長期效力於一家總部在矽谷的美國大型科技公司,記得當年美國同事在公司總部一直積極爭取女性權益,對他們的努力有很深的印象,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本地香港辦公室的企業文化。

先說一件「小事情」,比如男同事和女同事一起開會,有些男同事說話比較積極,一直把持發言時間,女同事可能有點害羞,一直没有機會插話。這樣的情況下,主管級的同事通常會扮演主持人(moderator)的角色,讓男同事先緩一缓,也正好問一下女同事是否有不同的觀點想表達。

這樣的「小事情」 看似微小,但怡怡是這樣的舉動,讓男女同事的平等關係可以進一步得到鞏固和深化。

最近幾年,尤其是在跨國公司,大家都會比較看重管理層中男女比例問題,如果女同事在普通會議的發言過程中,都無法取得一席之地,又談何晉升到管理層的機會呢?所以小事不小,說到底都是觀念的問題,多一分心力,改變也會隨之而來。

過去幾年,因為自己的工作和專業背景,我也經常和一些志同道合的非牟利機構(比如香港明愛)處理一些精神健康問題。比如在香港人常用的 Facebook、Instagram 等社交平台領域,女性和小孩通常會被這些平台的社群守則定義為「容易受傷害群體」(vulnerable group),這是依據平台經常性處理的個案數目以及長期系統性研究所得出的結論。

既然易受傷害,那麼更加應該予以關心,投人更多的資源,例如在我曾任職科技公司期間,我和我的同事們曾通過一項專門計劃,在香港培訓一些女性新移民(包括來白內地和東南亞國家的新移民),教他們掌握互聯網營銷技能,這樣有一技之長,方便就業。此外,我們也和包括香港明愛、青協等的合作夥伴一起為需要幫助的女性提供社工的服務,同時引人新科技,比如過去大家都習慣打電話,現在香港人都用Messenger 、WhatsApp。關鍵時刻,有時候一條嘘寒問暖的短訊就可以挽救一條脆弱的生命。

非常感謝香港明愛邀請我為本書寫序,這本書包括了許多真實的故事,有些來自於我們社工的親身經歷和採訪,看到我們的女性朋友願意和大家分享他們的經歷,這真是一件令人感到非常欣慰的事情。這些女性朋友都有他們各自的難處,人生再苦,堅持住,大家伸出手,跨過去,下一頁就是海闊天空。大家的故事雖然不同,但我想目標都一樣,這是我的人生,我會堅持下來,我會赢回我的人生。

我也想藉此機會呼籲大家為香港的非车利團體多做貢獻,正所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香港社會需要我們的社工、政府,以及許多專業人士一起來進一步改善社會的公平公義,特別是在性別平等,對新移民的扶持等方面,我們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從企業角度而言,一家好的企業不應僅僅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近年來大家比較多談「環境、社會和管治」(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即大家常說的 ESG)議題,上述許多社會現象和問題也都屬於這個範疇,值得我們的企業管理層認真思考,作為一個及格的企業公民,我們的企業在社會進程又應該同負什麼樣的角色?ESG 不應該只是一句口號。希望未來,如果香港明愛再出新書,我們可以讀到更多精彩的案例。

陳澍
2023年7月,香港

October 08, 2023 /George Chen
Hong Kong, Public Policy
Hong Kong, Public Policy, Review
Comment

一件小事

October 01, 2023 by George Chen in Hong Kong, Public Policy

2017年夏,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慶祝50週年,我應邀出席。到了現場才發現,我那桌和主桌只隔了一張檯,主桌當然是當年新任特首林鄭月娥坐的。

席間忘記是誰提議的,我和港大其他幾個教授、學生走去向主桌我們認識的幾位老友、前輩敬酒。雖然我不是林鄭的粉絲,更不敢高攀是什麼朋友,但既然她和其他幾位好友都坐在主桌,出於禮儀,我覺得還是應該也向她敬一杯酒,免得失禮尷尬。

於是我向其他幾位老友敬酒完後,走到林鄭邊,按習慣先寒暄幾句,於是便提起選舉期間林鄭曾到訪過Facebook辦公室並做直播,都是我親自接待的。聽完,林鄭三個字回覆「我記得。」然後就沒有下一句了。

以免氣氛尷尬,我接著又加了一句「我都係John Burns嘅學生。」Burns教授在香港絕對可以說是桃李滿天下,其中也包括林鄭。Burns備受尊崇,記得林鄭當時剛當選,她還欣然接受Burns獨家專訪,談及她在港大的歲月,後來專訪實錄發表在港大內部。

那一年還是2017年,林鄭剛當選,可以說還在蜜月期,兩年多後的腥風血雨可能不是她本人或者任何人會預見的。

林鄭聽完我的補充介紹,「嗯」了一下,又沒有下一句了。整個對話,她一直是坐著,我站著,真是好大官威。

於是我和其他幾個同學又客套了幾句,也謝謝林鄭來參加港大社科50週年酒會,她又是一個字「嗯」。我心想,這位特首真是不會聊天,也罷。

那次以後,我盡可能避免出席任何有林鄭出席的活動。無獨有偶,後來從其他商界朋友處得知原來大家早有共識。好在林鄭的「二把手」、時任政務司長張建宗為人和善,還有當時剛接替曾俊華出任財政司司長的陳茂波,很積極吸引外商,於是很多企業寧願找張陳兩人出席各種活動,儘量避免邀請林鄭,更何況她後來還上了制裁名單⋯⋯

一個領袖,很多時候都可以以小見大,一坐上位,就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如此孤傲性格也註定她在香港歷史上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我有時候難免會想,如果2017年是曾俊華當選特首,香港之後幾年的路可能會走的相對平坦一些。

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原來,這都是香港的命,早已天註定。

因為最近搬家,在家收拾舊屋,有感而發而已。

October 01, 2023 /George Chen
Public Policy, Hong Kong
Hong Kong, Public Policy
Comment

皮爾卡丹背後的女人

September 29, 2023 by George Chen in China, Hong Kong, Public Policy, Review

皮爾卡丹曾應邀為中國國際航空公司(Air China)訂製“寶石藍”系列空姐制服

本來不想寫的,但看完展覽,還是忍不住說兩句。

西九龍M+搞《宋懷桂》的展覽,有一定內涵,但是把宋女士抬高到「時尚教母」的地位好像有點過了。1980年代的中國發生很多事情,可以說是時勢造英雄,但是主要還是當年的「時勢」,換一個年代,宋女士的故事可能截然不同。

皮爾卡丹(Pierre Cardin)有幸和可口可樂等西方品牌一起最早進入改革開放後的中國,但眾所週知,皮爾卡丹之所以曾經在中國那麼火,很大程度只是在於那個時代獨特的「時勢」,這不是宋女士一個人說了算的。她有想法,有眼光,但是大局不是她控制的,可以說是幸運,然後順水推舟,在國家需要開放的時候做了一些幫助開放的事情。

皮爾卡丹品質如何,後來國人自有判斷,這個品牌從中國賺了很多錢,現在看來完全屬於overpriced。當初中國人還不懂什麼奢侈品,連我父親都曾經以擁有一套皮爾卡丹的西裝而感到好像很有成就感。同樣的故事還有香港品牌金利來、法國的夢特嬌(Montagut),還有真假鱷魚品牌之爭等等⋯⋯

那個年代的人們,視野不像現在,國門剛打開,有多少人真的懂時尚?宋女士是皮爾卡丹的北京首席代表,或者說是「買辦」,她幫皮老賺了很多錢,那就是純粹的商業行為,不需要抬高到她好像為改革開放做了多少貢獻。

另外,我不知道當年大家是否真的用英文稱呼宋懷桂是Madam Song,在我看來,中國歷史上可以被稱為Madam Song的,可能名副其實的只有兩位:孫中山的夫人宋慶齡,還有蔣介石的太太宋美齡。M+把宋懷桂抬高到好像與其他「兩宋」一樣的歷史地位和影響力,有點過了。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故事,通過展覽還是可以了解很多1980年代發生的故事。比如時任總書記的胡耀邦特別支持中國發展自己的時裝設計產業,中國的專業模特也是從那個時候培養起來的。整個展覽有意思,可惜主題太個人化,有點阿諛奉承的錯覺。

誠然,只是我茶餘飯後一家之言而已。

September 29, 2023 /George Chen
China, Public Policy, Hong Kong
China, Hong Kong, Public Policy, Review
Comment

我們(香港人)為什麼要讀懂地緣政治

July 26, 2023 by George Chen in Hong Kong, Public Policy, Review, Taiwan, column

陳澍 / 文

(此為好友黃裕舜(Brian Wong)新書《地緣風雲──世界多極化 中國何去 香港何從》作序)

當今世界,錯綜複雜,表面上看好像都是大國博弈,再往深處看,大國博弈的矛盾往往都出自於很多「小國」,例如已經打了一年有餘的烏克蘭戰爭。國際關係有時候真的猶如牽一髮而動全身,這也是地緣政治的重要意義所在。

有人說,香港也是「小地方」,大家在香港努力賺錢就好,何必研究什麼國際關係?我個人非常不認同這樣的看法,也正因此,我非常欣賞並支持好像黄裕舜這樣士生土長的香港年輕學者,用新世代的眼光,為香港乃至世界提供一些國際關係的新視角,也因此高興見到裕舜關於地緣政治的新書問世。

裕舜長年在《信報》等媒體撰寫專欄,涉及題材頗廣,不僅僅我會經常拜讀,身邊朋友也時不時傳閱。如今裕舜可以把他有關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的專欄文章集結成冊,同時亦加人很多歷史背景,幫助讀者梳理頭緒,實在是難得。哪怕再忙,讀者若能睡前翻幾頁,相信開卷有益,漸漸地一定會對國際關係有更深大認識,我想這可能也是裕舜出書的目的之一。

再者,我們身處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每天都和各式各樣的「國際」因素打交道,有人說,香港就中美關係而言,好似「三文治」,香港夾在中間,確實有其不言而喻的難處。

正因為「三文治」的特殊地綠意義,無論是特首還是銀行家,香港人更應該對地絲政治乃至國際關係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拿中美關係舉例,如今絕非節單粗暴地可以通過「零與博弈J的理論解決任何問題。

香港是與紐約、倫敦並駕齊驅的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如今和錢打交道,也務必多了解一些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知識。大國外交,字裏行間充滿很多所謂「外交辭令」,是不是真的會打仗,印太地區的「紅線」究竟有多少,中美大國關係背後又有哪些「小國」在左顧右盼,裕舜不會直接告訴你「是或者不是」,因為國際關係本來就不是那麼簡單。讀完此書,希望可以掌握自己分析國際關係的邏輯與思路,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想這亦是裕舜完成此書的另外一個目的。

最後,從職業發展角度,我也免不了想再囉嗦幾句。有人說,讀國際關係没用,除了教書,還能做什麼?還不如念法律醫生來的實在。此言差矣!筆者過去多年服務於一家美國大型科技公司,以科技公司為例,最麻煩的其實並非科技創新本身,而是公共政策以及如何讓監管者和用戶更理解新興技術的發展,這其中亦涉及很多國際關係理論,我的身邊亦有很多念國際關係的同仁,甚至包括很多博士。

我們為什麼要讀懂地緣政治,對國際關係的把握有自己的判斷和分析?因為這個世界變化莫測,唯一不變的就是這個世界每天都在改變,與其依賴所謂「專家」告訴你「是或者不是」,不如自己多讀書,多思考,為自己的投資、職業乃至人生做決定,因為我們的世界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香港出發,看清世界真面目,不要人云亦云。

(按此可線上訂購)

July 26, 2023 /George Chen
Hong Kong, Public Policy
Hong Kong, Public Policy, Review, Taiwan, column
Comment

Harvard Book Store in Cambridge, MA

Research on Central Asia and Mongolia

May 19, 2023 by George Chen in Central Asia, Review, Mongolia, China, Public Policy

Since I began to cover Mongolia and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some years ago, I got myself a new habit: Looking for Mongolia and Central Asia related books (in English) at any bookstore I visit.

I personally already got a good collection of books about those countries but whoever study Mongolia and Central Asia will tell you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materials in English language about those five or six (or seven) countries (depending on how you define the region) are still very very limited.

The only exception may be Afghanistan due to the long-time conflicts and wars. You can find many books about Afghanistan although those books in English are mostly from US perspective and about counter-terrorism. There are a few good books about Genghis Khan and the Mongol Empire,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mpire ever in history.

Today at Harvard Book Store (btw, this is an independent bookstore on Harvard Square, which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university), in the Asia Pacific (APAC) section, I cannot find any book about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I searched in Eastern Europe section too. Neither. Most of the books in the APAC section are about China (of course!), Korea, Japan, and etc.

Just feel a bit sad about those “underrated” countries. They are worth world attentions, not to mention China has made more efforts to form allies in Central Asia, a long-term strategically important region for China’s ambitious Belt and Road blueprint to counter the influ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alongside the ancient “Silk Road”, which can be traced back to Italy and some countries in Middle East.

I remain a humble student of Mongolia and Central Asia. Welcome recommendations on good books. The more I read, the more I feel why and how big and different the world is. It’s all about perspective.

May 19, 2023 /George Chen
Public Policy, Mongolia, Central Asia, Research, book, China
Central Asia, Review, Mongolia, China, Public Policy
Comment
  • Newer
  • Older

© Copyright by George Chen